资讯动态
行业动态
又一封患者的感谢信:
“我患糖尿病十多年,长年吃降糖药,后来开始全身无力,发痒(西医说是神经性皮炎),白天总是老打瞌睡,眼睛逐渐开始看不清东西。到西医院去,医生说这是并发症没有办法治,每天晚上浑身痒的都不能睡,太痛苦了。后来经病友介绍常学礼大夫治疗糖尿病效果好,就过来看看。常大夫让吃中药,西药全停,同时忌生冷的水果,酸奶,海鲜,适当的做做常大夫自己发明的一些舒展运动。没想到,吃了一周中药后,全身不痒了,睡眠也立即改善好多。第二次复诊,药方调整了几味药,再服中药一周,之后的感觉是越来越好。到现在已经有半年时间了,期间一直没有再吃西药,血糖却一直正常。最重要的是全身不适症状没有了,走路也有劲了,体形也好看了……在此衷心感谢常学礼大夫!”
中医对糖尿病的定义
在中医学中并没有“糖尿病”这个说法,而是中医泛指的“消渴症”,不仅包括西医的糖尿病,也包括西医说的甲亢。甲亢和糖尿病,在西医看来可能风马牛不相及,但从中医角度判断,起因都在脾胃。
据《黄帝内经》记载“二阳结,谓之消。”二阳指足阳明胃经、手阳明大肠经,结指不通,运化不好,意思是胃经、大肠经不通就导致消渴病。对消渴病的描述分三期,第一期“脾瘅”,意思是脾胃湿热,这个期相当于糖尿病的前期;第二期“消渴”,属于目前的糖尿病;第三期“消瘅”,相当于糖尿病的并发症,糖尿病的后期。《内经》里面也明确了脾胃与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。
中医原理: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人赖以生存之本。
如果脾之气阴不足,则脾气不升反降,气虚下陷,运化失权,水谷精微无以化生,则上不能奉心肺则燥热,下不能滋肝肾则阴虚。阴虚燥热又可伤及脾阴而不能化生津液,成为消渴。
所以,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典型的病症表现就是渴饮多尿,所以我们说糖尿病的发病之本在于脾谓。因此,我们要养好糖尿病贵在调理好脾胃。
中医分析脾虚病因:
第一个原因是平常运动少。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(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),主肌肉和四肢,运动少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,,表现出容易腹泻或大便粘滞不爽,身体沉重倦怠、嗜卧多睡、口中涎多、语声重浊(说话吐字不清)等诸多症状。
第二个原因是思虑过度。 中医认为思为脾志,过思则会伤脾,所以说:“思则气结”。使人茶饭不思,食欲不振,精神萎靡,倦怠嗜卧,疲乏懒言,也会嗜睡的。
胃是怎么伤的呢?
首先是现代人的饮食习惯,酒、冷饮、水果、海鲜,加上长期食物过量,都是胃的杀手;其次是生活压力大,心理压力直接成为胃的压力,并造成胃功能减弱,这一点很少有人意识到。
西医如何诊断与治疗
脾胃受伤后,会出现身体的系列反应,西医判断的糖尿病、甲亢等,都只是脾胃生病的表面症状而已。因为西医只看到最最表面的现象:即不同程度的血糖指数高。因为并不能确切找到血糖高的真正发病原因,西医也只能采用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的惯常方式——降血糖。服用降糖药,血糖看似正常了,但身体发病的真正问题并没有因为血糖的暂时降低而解决。却反而可能造成更为不好的情况出现。
-
一是降糖药物本生的毒副作用,
-
二是原有的病情因为不得治而继续存在或恶化。
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降糖药, 均对胃、肝、肾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, 长期服用的危害就更大。而且是降糖效果越好,药物的毒副作用越大。因为西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是采取压制(限制)的方式,病人正常的饮食往往不能保证,天长日久,体内营养与能量极度匮乏,时间越长,糖尿病人的身体损害越大(加重机体缺糖症状、导致糖代谢紊乱、刺激胃肝肾等器官等),最后出现西医所说的“并发症”,其实是身体机能开始衰竭,无可挽回。
西医治疗只相信冰冷的仪器,相信不会说话的数据!检测血糖值正常,白细胞值正常,就算身体有明显的感觉不舒服、没精神了,西医也会告诉你一切正常,因为当前先进的仪器无法诊断身体内在的问题。而糖尿病是发生于人眼和仪器看不到的真正的内在部分,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综合现象分析能够准确诊断并对症下药,西医因为“看”不到,所以在治疗上只能压制表面现象,维持一段时间内的稳定,而不能治其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