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动态
行业动态
如果养生界有什么金科玉律那就非 " 每天喝够 8 杯水 " 莫属了。然而这句话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。
每个夏天我们总能看到各种报道说缺水多么危险,需要多喝水补充水分。这些报道让健康的成人、孩子们都开始担心自己会脱水,甚至于把它当成一种流行病。
记得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人平均每天要喝 2.5 升水。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新闻报道都在试图告诉你多喝水有很大好处,对身体多么多么重要,随身带水的人似乎每年都在增多,瓶装水的销量也一直在增加。
要知道我们的肾脏在正常的情况下,每小时可以排出800-1000毫升水,因此在这个程度内摄入水分,肾脏是没有压力的。但如果在短时间内突然饮用了巨量的水,肾脏来不及排出,那些多余的水就会大量进入细胞,导致低钠血症。心脏病人不能够大量饮水,大量水进入人体并被吸收后,会导致人体体液量明显增多,使血液变稀,血容量增加,这导致心脏负荷加重。
《美国公共卫生杂志》在今年夏天发布了一项关于儿童饮水报告,他们把 2009 年至 2012 年的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拿了出来,着重调查了 4134 名 6~19 岁儿童的数据。他们计算了样本的平均尿渗透压 ( 衡量尿浓度的指标 ) ,数值越高尿液越浓。他们发现一半以上的孩子尿渗透压都高于 800 mOsm/kg,还发现每天喝 8 杯水以上的人尿渗透压大概要低 8 mOsm。
说了这么多现代的数据,中医专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?
中医认为体内湿气与水有直接的关系
风寒暑湿燥火,被中医成为“六淫”。湿是其中之一,也是最难去除的一种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
脾脏喜燥恶湿,最大的功能便是运化水湿。体内水液的正常运化,依赖于脾气的充足。(肾主水,肺主宣发肃降,二者对水液有一个调节,但最直接最紧密的还是脾。)脾胃受损,形成湿气。万病始于湿气,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。
水积病
水积病之名源于《内经》,是因水积而形成的系列疾病,其病因在于水。
水为五行之一,为阴性物质,水性凉,状湿物善动而多变(可变为汗、尿、痰、脓、带,津液等),喜温通,遇寒则易滞着,水液的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器官共同完成的,一些地方供水不足,另一方面出现水液过剩产生滞留,这些滞留可出现于机体的各个部位,产生“水积”。
根据临床变现可分为:
(1)水积于肌表者,常见于湿邪外感,症见头昏肿胀,肌体肌肉酸痛,困倦乏力,也可出现手脚、面部浮肿。
(2)水积于经络者,可见肢体麻木、疼痛,甚至影响行动。
(3)水积于脏器者,常见于胃、十二指肠,直肠水肿,甚至糜烂,亦可见于胆囊水肿,肾积水,脑积水,胸腔积水等等。
(4)水积在成水代谢失调,水道堵塞,可导致气血不畅,水湿过重,水火不能既济即不能气化,水滞则气滞,气滞则血滞,水谷之精微不能随气血敷布周身,常见头昏神疲,面色晦暗,甚至脱发,经常感冒。
中医专家认为:“水积在皮肤分肉及经络者,上下游走不定,且易化热,加上湿性黏滞,难以去化,辛开苦降乃分化湿热之法”。水积造成气血不通,三焦气化受阻应分利,上中下同治胃为水谷之海,肾为至阴之脏主水,治疗应在中下二焦,采用分利,疏导之法,不宜用汗法。水积于脏腑,成积水、肿块治疗应治水结合活血化瘀。
每天八杯水,并无此定律,好的中医对水都是很严谨的,人们需要的饮水量没有也不需要定量,因为每个人的居住环境、年龄、做的事和饮食都不一样,需要喝的水也不一样。加之生理机体的差异,更是不能一概而论。适宜饮水当然有利健康,但过犹不及。
- 上一条:摒弃激素药物,看看中医如何理解抑郁症
- 下一条:第一批80后也开始老寒腿了?